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中外科学家在华北地台寒武纪早期软舌螺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9-08-21 00:00:14  阅读:4892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图为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第二统软舌螺化石组合。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8月20日电 (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20日发布音讯称,该所与瑞典天然历史博物馆研讨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对采自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第二统的软舌螺化石展开了系统研讨,提醒该时期华北地台软舌螺动物组合相貌,剖析了它们的古地舆含义。

相关效果宣布在世界古生物期刊Alcheringa上。

科研人员介绍,软舌螺动物是地史上呈现最早的、具矿化外壳的两边对称动物代表之一,在寒武纪十分茂盛。软舌螺包含直管螺类和软舌螺类两大亚群,二者都具有钙质锥状管壳及口盖,其间后者还具有一对从锥壳内伸出的曲折附肢。

在寒武纪前期,软舌螺一般以二维压扁状况保存于碎屑岩中和三维立体(大都已磷酸盐化)保存于碳酸盐岩中。磷酸盐化标本的锥壳与口盖一般都以离散的方法保存,铰合标本很少。这也导致长期以来寒武纪前期软舌螺的系统分类较为紊乱。

据了解,近三十年来,依据很多新的化石标本,全球许多区域(如澳大利亚与格陵兰)寒武系第二统软舌螺的系统分类研讨取得了不少重要发展。相比较而言,在曩昔数十年中,华北寒武系第二统软舌螺却简直“无人问津”。

在本次研讨中,南古所助理研讨员潘兵等人与瑞典天然历史博物馆Skovsted博士协作,

经过醋酸酸处理的方法,在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与猴家山组发现了很多的以磷酸盐化方法保存的软舌螺标本。

此次发现的软舌螺标本除了此前报导的较为常见的锥壳,更为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很多的口盖。其间尤为可贵的是许多锥壳口端保存了口盖的外模,这也使得将离散的锥壳与口盖限定为同一种更为牢靠。依据对很多的离散软舌螺化石的调查与研讨,合计拟定了10属14种,包含2新属3新种。一起,依据新发现标本,对此前全球多个区域已报导的同期多个软舌螺属种进行了修订。

科研团队经过总结剖析这些软舌螺的地层年代与古地舆分布,发现华北辛集组与猴家山组中软舌螺组合年代应归于寒武纪第三期晚期至第四期前期,组合相貌与冈瓦纳东缘的澳大利亚最为类似,一起与劳伦大陆的格陵兰也较为类似。

此外,研讨还显现寒武纪第二世可能是整个软舌螺演化史上最为重要的分异期。

本研讨得到国家天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瑞典研讨理事会一起赞助。 (完)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