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晨
8月的四川峨眉山,暑意正浓,游客如织。山脚下,一座“戏曲幻城”正如火如荼地制作中,艺人们汗流浃背,为行将于9月首演的《只要峨眉山》赶紧排练。
原面貌旧村落、我国最大实景村落剧场、游客跋涉式观演,穿行云间,周游“天上”与“人世”,感悟乡愁里的我国传统文明……《只要峨眉山》将以史无前例的“戏曲幻城”方法,为观众打造一场视觉与心灵洗礼的我国文明盛宴,向国际展示我国文明魅力与名山风貌。
《只要峨眉山》是导演王潮歌继“形象”系列、“又见”系列之后,全新推出的“只要”系列的第一部公演著作,备受业界重视。该项目不只打破传统,创始了全新的戏曲表现方法,更通过明显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明内核宏扬了中华传统文明,展示了文明自傲。
近来,记者前往《只要峨眉山》排演现场,看望这座行将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戏曲幻城的共同魅力。
《只要峨眉山》排练现场 材料图片
1.首开“戏曲幻城”
“《只要峨眉山》是绝无仅有的,分为‘云之上’‘云之中’‘云之下’三个部分,它将立体出现峨眉山的极致之美与我国文明魅力。”王潮歌说。
“云之上”是室内情境体会剧场,观众在不同的扮演空间中跋涉式观演,在不同故事里络绎,在云海之上,俯视人世;“云之中”是园林剧场,由白色砾石和白色水雾组成云海,由瓦片组成一座座房顶,整个场景好像云海漫过房顶,艺人散步其间,与观众相遇;“云之下”是实景村落剧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旧村里有395个房间,百余台戏曲在这儿演出。“所以,戏曲幻城的发明,是时刻与空间多重维度的‘坐落’。”王潮歌说。
《只要峨眉山》打破了“室内扮演”和“静态观看”的传统,该剧初次将剧场与周边原始村落有机交融,打造了观众从室内到室外的跋涉式观演方式。
据悉,《只要峨眉山》由四川乐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峨眉山旅行出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王潮歌艺术团队打造,总占地规划约7.8万平方米,单场最大观众量1400人。
“我是峨眉山的云海,我正在俯视你们,你们此时正行走在巨大的万字符上,仅仅不自知罢了。”在《只要峨眉山》排演现场,记者被这段开场所震慑。一群人行走在“万”字形舞台之上,他们来自行职业业,每个人都在叙述自己的故事。
与传统的观剧方式不同的是,在这个室内剧场,观众大部分的时刻不坐在观众席上。在开场戏之后,观众将被引导着走到“万”字形舞台边,近距离感触“万”字空间内跟着“爬山”剧情所不断升降改换的小舞台。
接下来,跟着行走在不同的观演空间,观众将别离走进“背夫”“废墟”等剧目,感触不同的戏曲故事和人生体会。而在“云之上”室内剧场之外,愈加宽广的“云之中”和“云之下”实景剧场,等待着观众去看望和融入,在时刻络绎中感触“人世天上”的人生周游。
《只要峨眉山》通过“云之上”“云之中”“云之下”的出现和体会,在各个艺术场景中叙述在峨眉山发作的不同故事,让观众跟从故事主人公一同探究人生真理,宏扬正义、贡献、真挚、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最大实景村落剧场
在“云之下”实景村落剧场的一条小巷里,有一个方正的大宅院。房门口,62岁的姚仕元正端着筛子,精心挑选当地特产的一种清茶。
土坯大房坐落川主乡高河村,姚仕元从前是这儿的村支书,现在高河村的乡民现已悉数搬走了,本来的村庄原址通过修整与加固成了《只要峨眉山》的“云之下”部分,姚仕元也回到了这儿,做起了戏曲幻城的一位素人艺人,他需求扮演的便是他从前的日子。
“这是咱们的茶叶,你看看?”姚仕元抓了一把茶叶放到记者的手中,让记者感触茶叶的幽香,他说,从前宅院里住满了人,宅院里小孩打闹的嬉戏声让日子充满了情味,他也能够在门口和街坊边摆龙门阵边挑茶叶。
“其实观众不只能够看到姚仕元的日子,他们还能够看到许多从前日子在这儿的人的日子,包含他们的寓居环境和日子状况。”《只要峨眉山》项目组的薛森予说,旧村落以20世纪80年代的招工浪潮为布景进行重建,观众能够恣意络绎其间,到不同的点位去感触一个又一个小故事。
据了解,“云之下”共有395个房间、48栋旧舍、27个旧院,处处都有戏曲演出,假如观众想要看完整个戏曲,要花费6天时刻。王潮歌说,打造“云之下”这样的实景村落剧场仍是第一回。在这儿,观众看一场戏时,只能看到一个部分。戏曲先会有很明晰的带引,让观众看到戏曲的内核,然后会给观众充沛的时刻做自己的工作。
“在咱们扮演的时分,任何观众都能够到咱们的面前,咱们会和他们有互动,他们也能够在咱们扮演的时分,到咱们的房间、宅院去接触咱们日子的一点一滴,这种直观带入的方法其实让他们从看客变成了主角,他们不只要挑选的权利,还有扮演的权利。”艺人李世明说。
在王潮歌看来,这个我国现在最大的实景村落剧场,不只仅是开辟了新的扮演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最大极限地保留了这个峨眉山脚下最普普通通的小村庄的原貌,为人们保存了一段宝贵的回想、一抹难以舍弃的乡愁。
3.引发观众心里共识
为什么名为“只要”?由于只要在峨眉山,观众才能与这部戏曲产生共识。
作为抢手旅行目的地,每年到峨眉山来的游客尽管很多,但他们更多的仅仅“爬山—摄影—下山”的打卡式旅行,把美景留在手机上就算“到此一游”了。而《只要峨眉山》不只增加了旅行的丰富性,并且能让游客去考虑与感悟“我为什么来峨眉山”“我在峨眉山看到了什么”。
“咱们首要立足于峨眉山几千年的前史里与四川大范围的民意里。”王潮歌说,峨眉山作为我国佛教名山、国际文明与天然双遗产,具有十分深沉与可贵的前史。文明维护与传承是《只要峨眉山》至关重要的“落脚点”,它们都与四川的地域特征密不可分。
背夫,峨眉山一道共同的人文风景线。日出东来又落西,峨眉背夫汗雨飞;滴滴汗洒佛田土,斑斑泪染杜鹃啼……在“云之上”中,一群老背夫背着几大袋的货品,白叟们手拄着拐杖,一步又一步困难攀爬着峻峭的山坡。
戏曲中背夫的故事是峨眉山几千年前史的真实写照,仅仅背夫群里不只要白叟,还有妇女,乃至十多岁的娃娃。几千年来,他们每一天都会从山脚往山上运送物资,一趟一趟地往复,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峨眉山,也用脚步筑造了今日的峨眉山。
“我们都说四川人日子闲适,其实他们是在辛苦今后的闲适。改革开放40多年,工地上到处都是四川籍的民工,他们干活好、干活美丽,他们的闲适都是自己发明的。”王潮歌说,其实,《只要峨眉山》是在展示我国人的精力品质,期望所有人都像背夫相同坚韧前行,攀到山顶。抵达山顶今后,会像站在云彩上相同,俯视一个更夸姣的人世。
“背夫”剧目,仅仅这座戏曲幻城中的一个片段。《只要峨眉山》正在尽力打造更多的剧目以引发观众的共识。“亲情”剧目、“斗争”剧目、“追梦”剧目、“乡愁”剧目……这些包括社会日子方方面面的剧目,往往与每一个观众都休戚相关,每一个观众都能在剧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将自己代入剧目中去遥想。
在王潮歌看来,整个戏曲幻城其实就像一个修行空间,当观众走进里边,会跟着剧场的规划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修行,每一次修行都会是心灵的一次锻炼,多一次锻炼,就会多一分超逸。当观众再次走出剧场后,收成的不只仅是一场场戏、一个个故事,收成的更多是人生观的指引与感悟。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