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未明,申城夜空昨夜已被首度亮灯的上海地理馆点亮。这标志着这座即将于2021年盛装露脸的地理馆,将进入精密的内部布展阶段。
早在2016年,上海地理馆现已开端面向全球搜集展品。“以衔接人和世界为主题,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为任务。”在搜集计划中,上海地理馆表明,搜集规模包含与地理学及航天事业开展有关的文物档案仪器印象材料、陨石标本、以及具有保藏和展现价值的仿制品等。
上海地理馆首度亮灯。孙中钦摄
世界浩渺,一去光年。对充溢神秘色彩的地理学而言,搜集展品委实不容易。北京地理馆的镇馆之宝是1972年“阿波罗17号”带回地球的“月亮石”。可即便如此,北京地理馆还曾因展品少而被降级,让该馆深感冤枉。
单从展品序列的大而全来点评一个博物馆的好坏和用心程度,明显现已过分片面。看似一般的物件,浓缩的或许便是一段无法仿制的回想。
在纽约天然前史博物馆,一只被扩大了75倍的蚊子模型,“盛大”地被摆进独自展柜,约莫有半人大,迄今现已近百年前史。论生物特点,这只蚊子并无特别。细读展品阐明才知晓,这只蚊子“闯进”展馆,是为了记载一段前史——19世纪初,蚊子的暴虐给其时的纽约带来了疟疾、黄热病等高危流行症,人们就此吸取了经验,将改进大众卫生环境说到议事日程。
纽约天然前史博物馆里的巨型蚊子模型
在日本冲绳美丽海水族馆科普区,有一组海豚“义尾”,相关视频向每个参观者展现了科研人员为海洋生物保育支付的尽力。2002年10月,一只35岁的海豚“富士”由于细菌感染失去了尾巴,科研人员发现并救助它之后,开端为它订制“义尾”,并经过原料的不断晋级,使它游得更加痛快,至今,这只海豚现已生活了17年。
冲绳美丽海水族馆的一组海豚“义尾”向参观者展现了科研人员为海洋生物保育支付的尽力。陆梓华摄
让展品拿手“讲故事”,明显正在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一致。2017年,上海在坐落佘山之巅的地理博物馆初次举行了一场“接触太阳系”陨石专题展。一个惹祸的“熊孩子”——长兴陨石一下拉近了上海观众和这些天外来客的间隔——它曾于1966年夏日从上海夜空划过,降落在崇明前卫农场,砸坏了当地的一户牛棚。诸如此类的小故事,在那场展览上还有不少。
佘山地理博物馆初次举行的“接触太阳系”陨石专题展
有个斗胆的想象——在未来的地理馆,哪怕是一张验算行星轨道的草稿纸,哪怕是一枚孩提克己的水火箭,一张张来自不同时代关于世界天穹的科幻画,是不是也相同能够有“登堂入室”的理由呢?
新民眼工作室
部分图片 | 网络
作者 | 陆梓华
修改 |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