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扩大后细赏其神韵: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身世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其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描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教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计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鼓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当地,总是奔走风尘四下钤拓历代碑文,积累了很多的书法材料。他在书房内,宅院里,大门边乃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立刻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致夜以继日。
他以为养鹅不只能够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身形姿态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朝晨,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景,船到县禳村邻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晃晃的容貌,磨磨蹭蹭的形状。王羲之看得入迷,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倾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问询邻近的道士,期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假使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摄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怅然容许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便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其时,人们考究家世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传闻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繁改头换面,期望被选中。只要王羲之,如同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状况禀告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泰然自若的王羲之时,不由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所以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半子”和“令婿”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呈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听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琢,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边有三分之深。这便是成语“鞭辟入里”的由来。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比照。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子孙尊为“书圣”。
王羲之著作的真迹已可贵见,咱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闻名的尚有《官奴帖》、《二谢帖》、《奉桔帖》、等。其书法首要特点是平缓天然,笔势宛转宛转,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阴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世人喝酒赋诗,汇诗成集,组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便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叙了其时文人雅集的情形。作者因其时兴致高涨,写得非常满意,听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间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全国行书榜首”。
《兰亭序》在王羲之身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收藏,后唐太宗从民间赚进御府,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称其书“一无是处”,“置于座侧,朝夕观览”,遂遗命以《兰亭集序》帖殉葬。从此真迹失传。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一般以为在所有描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以为是最好的摹本。而后世描摹《兰亭序》的版别不下数百种。还有各类木石镌刻本,摹本,临本。这其间不乏我们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而最有名的几副临本除了方才说到的冯承素神龙本外,还有《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所描摹等。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描摹本。 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全国榜首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声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其为人所注重,由此可见。《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地。作者的气量、凤神、胸怀、情愫,在这件著作中得到了充沛体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方。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