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划最庞大,保存最无缺的释教艺术宝库。莫高窟坐落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所以萌生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我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琢,故造像以泥塑岩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然后逐步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终则以岩画为布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间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今日小编首要叙述的是莫高窟的第259窟——北魏时期的雕塑。
259窟是莫高窟前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大约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前史。本窟的塑像和岩画根本都为北魏时期的原作,是了解释教美术史的重要什物遗存。
北魏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边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岩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岩画。
莫高窟第259窟-人字披殿堂窟
现存窟顶是前部的人字披,后部为平棋顶。西壁杰出半塔,中镌一龛,内塑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北两边及半塔的转角处,各塑菩萨一身,塔西存留有浮雕供养菩萨。
主尊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像,头上波状发髻,身穿偏袒右肩式袈裟。厚重的袈裟细密贴在佛的周身,凸起的衣纹线跟着身体的崎岖圆转曲回,反映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龛外的菩萨,头戴三面宝冠,上身赤裸,下身着裙,神态怡然,显得古拙大方。双佛并坐的造型源自释教经典《法华经-见浮屠品》,反映出大乘释教思想在我国传达和盛行。
西壁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洞窟南北两壁分作上下两层。上层的阙形龛内刻画的是弥勒交脚像和思惟像。在释教造像中,思惟造型有时是指释迦牟尼成佛前深思摆脱生、老、病、死之法时的形象,有时是指弥勒菩萨在兜率陀天的深思形象。本窟上层龛中的思惟菩萨像,部分有所损坏,显露了中心所用的一束束芦苇和木垛,从这些破损处让我们从中看出敦煌彩塑的制造进程和所用的资料。敦煌中小型彩塑的制造方法是首先用粗大健壮的木枝把人的形体结构绑好,然后缠上芦苇(唐代之后多用芨芨草或麦草),再塑泥巴,涂以颜色。塑像用的泥巴一般都要掺和很多的麦草、麻或棉花等纤维和少数的细砂,别离制成粗细不同的泥。刻画时由内到外,用泥由粗到细,分红若干层,层层压紧,缩短枯燥。
阙形龛和思想菩萨像
南北壁基层龛内塑佛说法像、倚坐像和禅定像。其间北壁东侧的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显露一丝浅笑,好像体会着参禅悟道后的满意和愉悦。此尊塑像表现出民族审美情味与传统技法纯熟的运用,是敦煌石窟中稀少难得的上乘佳作。
北壁东起榜首龛-禅定佛像
禅定佛像(部分)
第259窟北壁
西壁龛外南侧菩萨
(来历:书画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