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1415年那个掺和皇帝家事的大文人不得善终

2019-12-30 03:09:09  阅读:3802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有的人命里带墨,黑起来要命。

明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递上一份预备赦宥的罪犯名单。

朱棣从鳞次栉比的姓名里,一眼瞥见一个人的姓名,就问了一句:

“缙犹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仅凭文字记载,咱们无法揣度朱棣口吐这几个字时的口气:是轻声慨叹,仍是重语质问?

但纪纲没有这个疑问,他其时就在皇帝面前,关于朱棣的口气甚至目的的了解,毫无妨碍。

纪纲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傍边。

当天,城中大雪。

解缙,卒。时年47岁。离重获自在,仅隔着皇帝的仓促一瞥。

射中劫数,终难消除,可悲可叹!

解缙,被誉为明朝三大文人之一。

1

假如以长度来衡量生命的价值,解缙不行能在前史上留名。但以厚度来标识生命的含义,解缙短短的终身,便是厚厚一本大书。

他出生在江西吉安府一个世宦家庭。少年时,就被人称为“文人”。后世将他与杨慎徐渭合称“明朝三大文人”,这三人除了才调爆棚,命运也都流离失所,曲折离奇,恐吓着你。

唐伯虎:我为啥没当选“明朝三大文人”?

这哥仨:你还不行惨!

在解缙身后许多年,他当年的同僚老友杨士奇为他写墓志铭,回忆往事,说他七岁就能赋诗,还写得适当不赖,十岁日诵数千言,能终身不忘。

宋明时期,江西是科举强省。

洪武二十年(1387),18岁的解缙参与乡试,垂手可得拿下全省头名——解元。前史上有名的解元不多,唐伯虎算一个,解缙也算一个。

第二年,解缙趁热打铁,高中进士,是同榜中年岁最小的一个。

才调逼人+命运爆棚,人生的路太顺当,年少疏狂,奠定了解缙的生命底色。

20岁不到就步入宦途,并且是陪侍皇帝左右。

老皇帝朱元璋终身杀伐许多,忽然对芳华的后备官僚力气颇多好感。一日把解缙召到身边,议论时政,还鼓舞他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各抒己见。

解缙也就不把自己当外人,当天写成万言书,上呈朱元璋。

这篇闻名的《大庖西封事》,大到朝廷用刑太苛、用人不当、剥削无度,小到朱元璋应该读什么书,不应读什么书,洋洋洒洒都写到了。

后世史家大多以为,一个青年见习官员捡了皇帝一句话,就当真各抒己见言无不尽,是典型的官场幼稚病。后来解缙的命运沉浮,好像在此刻就写好了结局。

不过,史学家商传则以为,万言书中所述的主张,许多都是朱元璋正在做,或许考虑做的作业,很难幻想这篇万言书不是出于朱元璋自己的目的而成。

实际或许是,朱元璋挑选了一个初涉官场、不谙油滑的青年官员,作为方针推进的一个切入口,作为针砭时弊的一个典型。

解缙当然被蒙在鼓里。他终身的品格抱负,便是做帝王师,因而热情高涨,完全凭仗才调推进文章的写作,当天就交了差。

朱元璋很满足,夸他有才。

人一旦遭到正向鼓励,就会大着胆子一向往前冲,全然忘掉评价前路的安危。尔后不久,解缙又递上精雕细琢的《和平十策》

解缙的疏狂之气,是在此刻才逐步激起出来的。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似乎就在自己的尺度纸笔之间。他把帝国的管理和官场的敷衍,想得太简略了。

这位大名鼎鼎的文人,显着没有重温本朝政界往事。十多年前,一个叫叶伯巨的官员,上了《万言书》,提及“封藩太侈”,朱元璋大怒,说他居心不良,成心挑拨皇家亲情。成果,叶伯巨被拘捕坐牢,活活饿死。

解缙在《和平十策》里,也说到明初分封诸王的危险。从前史上看,这是一个正确的预言;但从政治上看,这又是一个忌讳的论题。

这次算他命大。《和平十策》遇冷,帝王无情,朱元璋猛然不满,但蕴于心,还未表现出来。

帝国官场也都把解缙当作一个傲慢的墨客。

2

真实让朱元璋对解缙失掉耐性的是,老皇帝忽然意识到,规规矩矩、模式化的官僚集体中,呈现了一个爱管闲事、刺头式的官员。

他仗义疏狂,以笔为剑,硬是把官场变成了江湖。

解缙凭仗自己过硬的笔头和一腔热血,在朝廷中代人写辩词诉状,俨然是一个侠客

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案发,被杀。这个案件牵连达1.5万人,是洪武朝的严重案。洪武二十三(1390),韩国公李善长被逼自杀。

解缙站出来,替虞部郎中王国用起草为李善长辩冤的奏疏。文章任意浩瀚,精彩绝伦,不愧为大明榜首文人的手笔。听说连怒火中烧的朱元璋,都不自觉地重读一遍。

“窃见太师李善长,与陛下同专心,出万死,以得全国,为勋臣榜首。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属皆被宠荣,人臣之分极矣,自愿亦已足矣。全国之富有无以复加矣。若谓其自图不轨,尚未可知,当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揆之事理,大谬不然矣……使善长佐胡惟庸,成事亦不过功臣榜首算了矣,太师国公封王算了矣,尚主纳妃算了矣,岂复有加于今天之富有者乎?且善长岂不知天命之不行幸求,取全国于百战而难危也矣!”

道理说得再理解不过:早已位极人臣的李善长,除非篡位自立,绝无或许辅佐胡惟庸谋乱的理由。

奏疏接着说,李善长现已死了,只期望陛下戒备于将来。现在全国人都说“功如李善长,姑且如此”,我怕四方人心因而分裂啊。

这样直白而直戳痛点的正告,简直斗胆。

解缙说,我也知道“言出而祸必随之,然耻立于圣朝,而无谏诤之士。表达了出生入死、含笑九泉的决计。

尽管遣词强烈,解缙并不忌讳他人清楚自己代笔的事,所以朱元璋很快知道,这把“匕首”是解缙递出去的。

紧接着,又发作了解缙撰文弹劾都御史袁泰的事。

袁泰凭借权势,多行不法,我们心胸愤怒,但各有害怕,敢怒不敢言。只有解缙愤世嫉俗,卑躬屈膝,挥笔而就,把袁泰的罪与罚写得鞭辟入里,“天地不容,人神共怒”

朱元璋显着已对朝廷上呈现的这名“侠士”非常不满,他全然不理睬解缙的奏疏,不只宽宥了袁泰,并且责备解缙缺少修养。

不久,解缙的父亲解开入京觐见朱元璋。朱元璋说,把你儿子带回家,让他持续读书,十年后,大器晚成,大用未晚也

换句话说,皇帝用一种面子的方法,把正直硬气的解缙辞退了。

这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离解缙入仕不过三年多。

解缙后来反思他榜首次入仕,从高点到低谷,都是由于自己不明白得屈膝,太狂太傲,导致诋毁诬蔑不断。

3

22岁,神采飞扬、睥睨一切的年岁。一肚子学识的有为青年解缙,却只能遵循最高指示,跟着父亲返乡回炉,承受再教育。

乡居日子唯有诗书相伴,胸中抑郁无处言说。

时刻一晃便是七八年。解缙再次回到前史的聚光灯下,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病逝。

听闻音讯,解缙当即赶往南京。他的哀痛,或许不在于朱元璋的逝世,而在于朱元璋应许的十年后大用的许诺,现在一同被掩埋了。

解缙此次入朝的成果,非常不幸。

朝廷上,我们都记取朱元璋打发解缙返乡的时限是十年。现在十年未到,解缙冠带来朝,所以有人弹劾他违反遗诏,不只如此,还对他的家庭状况摸得一览无余,说他母亲死了没下葬,父亲九十高龄,他居然跑到京城来要官?

蛰居八年的解缙,当当当当,甫一露脸,灯就全灭了,一会儿被树立为不忠不孝的双面典型。

这心境,真是丧到家了。

新君建文帝对他的处置传达下来了,将他贬到陕西临洮的河州卫,充任一般吏员。这么鬼远的贬谪,简直跟放逐无异。

年近三十,解缙更感人生悲戚。他再次反思自己,觉得平生为自己的名声所累,为自己的自豪埋单,遂在诗中感叹道:

早岁攀龙客天府,浪得声名满寰宇。归来自分闭门过,岂料更为名所苦。

八年之间,连栽两次大跟头,解缙对人生信条有所置疑。

西北苦寒,抑郁的他很快就病倒了。无法之中,他总算低下了孤僻的头颅,向礼部侍郎董伦写信求助。

这封信言辞凄苦,足以感动朝野。特别是在信的最初,解缙结合建文帝削藩的时势热门,说他当年就数次上万言书,提出分封诸王或许重演汉初七国之乱,但没人听,现在不幸真被言中了。

解缙提起这事儿,等于向朝廷表态,他不只是新皇帝削藩方针的坚决支持者,并且早就发出过预警。

许多人说,文人往往生不逢辰,是由于他们不谙世事,不明白官场潜规则,实际上并非如此。

不是他们不明白,是他们不屑算了。只需他们乐意折尽傲骨,洗却傲气,他们不会混得比人精差。

解缙的信,打动了董伦。董伦向建文帝引荐了解缙,解缙随即被召回京城。

但解缙并不受重用,在建文朝几年,始终是一个等第最低的小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身上还有太多的士气与侠气,尽管在家八年,尽管被贬边区,尽管人到中年,仍未改造完全。这导致他与其时整个官场的气氛方枘圆凿。

因而,终建文一朝,解缙抑郁地失声了,成为前史中的静默者。

4

直到朱棣夺了侄子的帝位,政治革新,解缙才避免了被前史红尘沉没的命运。

靖难之变是明初政治最大的一轮洗牌。站队,是帝国每个官员有必要做出的挑选,而站队的成果往往关乎存亡。

最典型的是牵连十族都不惧的方孝孺

朱棣要建文朝的文胆方孝孺,替他草拟《登极诏》,方孝孺誓死不从,视死如归,成为建文朝尽忠的模范。

而在建文朝颇受冷遇的解缙,则跟着一些翰林院官员,自动迎附新主。

许多人常以方、解的挑选作比照,来观照其时最闻名的两个文人的人品凹凸。一些史料甚至说,解缙在决议投靠朱棣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友人家中慷慨陈词,誓与旧主共存亡。这些极有很大的或许是为了强调停缙是一条憎恶的变色龙而编列出来的故事,未必可信。

变局之中,解缙没有挑选方孝孺的路途,显着难逃中年油腻的苛责。但应该留意到,终身孤僻狷介的解缙,为何忽然变得油腻了呢?

这与他在建文朝长时间坐冷板凳不无关系。

方孝孺死忠是有理由的,由于他本便是建文帝的近臣。而解缙却显着不甘心,假如让他以死去蹭建文帝遭难的热门,估量他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你算哪根葱,也配死忠吗?

在大明榜首宗族内部的权利搬运中,解缙毫无负罪感地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化。

他仅有需求粉饰的是,在洪武朝、建文朝竭力宣扬的“分封肇祸”的预言,到永乐朝已然变成政治不正确的言辞。这时,他沉默不再提最初预言的先验性。

朱棣嗜杀,在前史上是出了名的。在其以追查奸党之名大举杀戮旧朝官员的时分,解缙却一路升官,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若活在这个年代,估量人生满足的解缙,不由得要唱一句“野百合也有春天”吧?

5

依据史学家商传的考证,其时与解缙一同组团欢迎朱棣入主南京的官员们,方位大都在解缙之上,但都未能得到解缙一般神速的升官。

其他官员根本只官升一级,只有解缙像是坐了直升机,一会儿由从九品的翰林待诏,超升为正六品侍读。

解缙究竟对朱棣施了什么魔法,以至于这名杀人不见血的新帝,非要为其官升八级才干表达他的宠爱?

史书没有清晰记载。

商传以为,有很大的或许性是由于解缙为朱棣草拟了《登极诏》

对,便是方孝孺宁死不从的《登极诏》。

解缙的友人后来在回忆时,都说朱棣入嗣大位之初,一切朝廷的严重布告和重要讲话,都出自解缙的手笔。

尽管没直接提及《登极诏》(想来是由于方孝孺的反抗业绩,使得后继者草拟《登极诏》成为一件不光彩的事),但这份奠定朱棣上位正当性的重要文献,举朝望去,恐怕唯有解缙有才干执笔驾御了。

《登极诏》如此解说朱棣替代朱允炆的方位:朱棣征引“祖训”,起兵靖难清君侧,欲仿效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哪知道攻到南京,建文君已自焚而死。无法之下,迫于众议,推托一再,只好牵强即位。

朱棣对这个解说,适当满足。尔后整整五年,都把才调逼人的解缙当成宝,宠上天。

解缙“一差二错”地成为明朝榜首个阁臣,是朱棣最受信赖的近臣。

有一个案例可以证明解缙的受信赖程度:继位之初,朱棣找来解缙等人,让他们审阅建文朝时臣僚所上的上千件奏疏,并清晰指示,除触及帝国经济数据有用的留下,其他有关靖难、削藩等事的一概焚毁。

其间,应该就有解缙当年所上的削藩主张书。朱棣此举,表明晰他对解缙的肯定信赖,不算旧账。

6

文人能取得重用,终归仍是由于有才。

解缙在永乐朝的首要作业,大约适当于宣扬部长+文化部长

一个是重修《太祖实录》,这套建文朝修撰的官方文献,触及靖难之变的全部内容,需求从头删削美化,你懂的。这其间,解缙的“生花妙笔”不能少。

另一个是掌管编纂《永乐大典》。盛世修史编书,这事是解缙的长项,他也乐意做。

从其时的前史看,解缙避免不了成为皇权宣扬文治、粉饰和平的东西的文人宿命。

但是,他要是这么老老实实地藏起性情的棱角,余生平平稳稳做个油腻官员,等着荣耀退休,也是一种实际的活法。

解缙偏不。

性情决议命运,这句话经常让人不得不信。

一向以来,解缙是有帝王师情结的。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前史上有许多立欠好储君导致权利内斗甚至推翻的经验。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期望看到悲剧重演。因而,他自动介入并干涉立储之争。

恰恰在这件事上,再次暴露了文人文人的傻白甜。

向来储位之争是最灵敏的政治议题,哪怕是皇帝再接近的大臣,都避之只怕不及,纷繁以皇帝家事为由,避免牵涉其间。

解缙不行能不知道触及这类政治议题的危险性,但他不能坐视皇帝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优柔寡断,导致帝国生变,所以决断扑了上去。

朱棣喜爱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爱身体肥壮、性情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却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含蓄进言,压服其早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一次,朱棣暗里问他对储君之事怎么看。解缙没有逃避,也没有玩文字游戏,直接答:“皇长子仁孝,全国归心。他看出朱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足,接着说:“好圣孙。”意思是,尽管您以为朱高炽一般般,但他有个好儿子,也便是您的长孙朱瞻基,让朱高炽继位,朱瞻基将来才干接棒当皇帝。

听说,朱棣因而才终究定下了储君。

但多嘴多舌的解缙,显着也因而开罪了储位旁落的朱高煦。

朱高煦多次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或许是出于补偿心思,朱棣明知是朱高煦的构陷之辞,仍是逐步疏远了解缙。

解缙劝谏,要朱棣留意束缚朱高煦。朱棣怒喝,说解缙是“挑拨骨血”。终究,朱高煦诽谤解缙将储位之争走漏到了外廷,朱棣遂将解缙贬谪到了广西。

这是永乐五年(1407)春天的事。解缙的好日子,自此到头。

7

厄运却只是开了头。

随后,解缙又从广西被贬到了更远的交趾(今越南北部)。

到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朱棣刚好带兵北征,不在京师。解缙就谒见了太子朱高炽,然后回来交趾。

朱高煦得知此事,向朱棣陈述说,解缙成心在皇帝外出的时分私自见了太子。弦外之音,太子宽和缙或有不轨图谋。

朱高煦这招够阴狠,想两全其美。

成果,解缙由于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在次年被拘捕入狱。

在解缙遭受贬谪、坐牢的时分,朝中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一个原因或许是,永乐朝的嗜杀气氛,吓坏了官员们,他们都没有解缙的胆气,天然也不敢出来多管闲事。特别是触及皇帝家事,我们都知道里边水太深,甘愿三缄其口保平安。另一个原因则是,解缙平常放浪形骸,喜爱臧否朝中同僚,无所顾忌,然后开罪了许多重臣,这些人不只不会帮他说话,还在关键时刻对他乘人之危。

在杨士奇笔下,解缙却是一个分缘不错的侠义墨客:

“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笃于旧故及名贤世家后嗣,而襟宇阔略,不屑细故,表里洞达,绝无崖岸,虽野夫冲弱,皆乐亲之。”

或许解缙这种人的性情便是这样,跟他交集不多的人会很喜爱他,但与他同朝为官的人,不免对他的才调与疏狂发生忌恨。

没有一点一种性情,可以尽或许的避免开罪任何人。解缙才不会为了遭难时有一双手伸出来,去逼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

他视李白为偶像,在为人、作诗等方面,处处从李白身上找到了精力的自我:

我非寻常流宕人,寻常不遇闲悲辛。读书学得万人敌,直将富有轻埃尘。

看,这样一股粪土荣华富有的气势,不失为李白附体。

惋惜,解缙所在的年代,对士人特性的摧残,要比李白身处的唐代强烈得多。李白在唐代很简单找到朋友拼酒,解缙在明代却难觅知音。

他在一片整肃的官僚中,那么特异独行,那么百里挑一。

李白式的名士风姿,压根儿就不是明初政治的产品。只能说,有些人天然生成就不是凡鸟,但也为自在和天空付出了沉痛的价值。

从永乐九年(1411)六月起,解缙开端了长达三年半的狱中日子。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朱棣最终一次提起他的姓名,全然不顾旧时恩宠,或许还满含恨意。

最是无情帝王心。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照不宣,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傍边。

当天,城中大雪。

解缙,卒。时年47岁。离重获自在,仅隔着皇帝的仓促一瞥与随口一问。

他原本是作为预备赦宥的罪犯,被提名上去的。可堪造化弄人。

解缙或许已许多次在脑海中构想了自己的逝世,关于这样一个“李白式”的结局,他必定觉得死得其所: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解缙《采石吊李太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