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黄宾虹我的书法是不是比划更好

2020-01-07 13:25:39  阅读:7207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文玩 | 字画 | 品鉴 | 茶道

黄宾虹(1865.1.27——1955.3.25)客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在黄宾虹的遗物中,有不少完残纷歧的自叙、自传类的手稿,开篇所记总有这么一段往事:年少六七岁时,街坊有一老画师倪翁,黄宾虹叩请以画法。答曰:“当如做字法,笔笔宜清楚,方不至为画匠。再叩以作书法,故难之,强而后可。闻其谈论,明昧参半。”

黄宾虹 篆书七言诗句 轴

敏于“六书”的黄宾虹,小小年纪里,一起还深藏着一个“明昧参半”的有关书法及书法与绘画联络的难题考虑。而黄宾虹更是对其学生石谷风说过:“我的书法胜于绘画”,简略的一句自傲之话,其实背面包含的是黄宾虹的“刻苦之法”。

黄宾虹 行书临倪瓒山水题款

黄宾虹青少年时期,在其时魏碑习尚的影响之下,揣摩过许多不同风格的魏碑,并且关于帖学也十分用心;中年时期简直每天抄书临池,狠攻草书;到40岁左右,其行书现已根本形成了自己的格式。

黄宾虹的篆书多轻松自如,沉凝隐含在质和中,静中寓动感,以神体气。乃“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专心”的一致。如枯藤险石,纯为天然,刚中有柔,柔中带刚,遒劲流通,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具有大拙大美之奇韵。

有人说他“大篆之妙有非吴昌硕辈梦见处”,他的篆书线条虽不像吴昌硕那样体现苍莽淳厚,然他的质朴,坦率,看似往常,却奥妙无量。可谓“一种无形之巨力,难见之真美。非具灵性不行悟,非具真力不能到,非具慧眼不能识”。

可是不同于其绘画创造,黄宾虹留下来的书法著作中鲜有落款、题跋等,乃至多数是一些操练时的随性之作,亦或是与亲朋学生之间的信札之物,那么关于这样一个绘画咱们,他在书法上的成果究竟在何?

咱们从成为大师的四个必备的要从来谈黄宾虹是否是大书法家,真实的大师是要四绝:金石、书法、绘画、诗篇或者说文学。黄宾虹四绝都有,尤其是在金石上,黄宾虹所谓是入骨三分,从这些视点上讲,可以说黄宾虹是大书法家和大画家。

可是当咱们回过头来看黄宾虹留下来的著作时,在他的书法著作中,只要大篆可以称得上创造的著作,其间有黄宾虹的落款、有上款人、有创造的认识在,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类著作是书法著作。

黄宾虹在给朋友的函件中写道,“二十多年来,每日早上需习草书两个小时,但完篇者少之又少。”而咱们在浙江博物馆中看到的仅收藏的草书稿是今所见即宣布的所谓草书著作的百倍。

黄宾虹 章草临西晋陆机《平复帖》页

莫非真的认为这些草书是黄宾虹有意创造的吗?不是的,这些正是黄宾虹在书法入画过程中的尽力,是一种操练,关于功、力的操练。黄宾虹给学生写信,要求每天花两个小时在粗纸上操练书法,可以用力,假如没有力,只要用笔,也是欠好的。

林散之年青的时分其实是经过他的教师来找黄宾虹学画的,是学习山水画的,可是回头来咱们发现,林散之从黄宾虹那里学习回来之后,在书法上的成果开端了,成为一个书法家,乃至成为一代草圣。这种直接的出现其实也恰恰说明晰黄宾虹在书法上的成果。

所以咱们在黄宾虹是否是书法家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认知上,不要简略的从书法著作、书法家的视点去看黄宾虹,由于黄宾虹原本就不是想要成为书法家的,也没有所谓多的书法著作留下来,可是这不影响他在书法上的成果。

在他的很多文献和语录中,莫不言及书法于翰墨的实践功用,而在说绘画用笔时,又莫不和书法、书体相并论。众所周知黄宾虹晚年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五笔七墨”,其间五笔“平、圆、留、重、变”更是集大成者。

笔法一为“平”。如锥画沙,起讫清楚;亦如水,天地间至平者为水,纵然波涛汹涌,终归于至平之性;用笔翻腾使转,终根于平实。

笔法二为“留”。如屋漏痕,积点而成线,笔意贵留,线条冷静而质厚。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与元鲜于枢悟笔法于车行泥淖,皆为“留”法解。

笔法三为“圆”。如“折钗股”,如“莼菜条”,绵绵回旋扭转,纯任天然。董、巨披麻皴用笔圆笔中锋,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

笔法四为“重”。如枯藤,如坠石,也如金之重有其柔、铁之重有其秀。能举重若轻,是力能胜之,如米元晖;化重为轻,则气胜于力,如倪云林。

笔法五为“变”。转化不滞,顺逆兼施是变,得古人法而超出古法之外也是变。

在讲“中国画”的时分,必须有一个界定,这个“画”一定是要契合两个条件的,一是从绘画中脱离出来的,是书画同源之画。黄宾虹主要是要讲“理”,他推重的是憨厚的“不齐之齐的内美”,就是指其间的“理”,不在乎详细的某种笔法,黄宾虹称这种“理”为“刻苦的方法”,也是所谓的“用力”的联络。

黄宾虹打通了从文字到山水之间的通道,才有了其关于“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的叙说,也就形成了黄宾虹所提出来的“五笔”以及“书法入画”。所以才有了“画源书法,先学论书。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浅薄”之说。

黄宾虹之后,再也没再次出现这样的一个“不行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尽管他留下了很多的无落款的著作,犹如未解之谜,可是这样的一份考虑也正如黄宾虹日日晨起操练,留给咱们的探究永无止境一般。

来历:网络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