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金筐宝钿团斑纹金杯∣宛如一位婀娜多姿满戴宝石佩玉的少女

2020-01-07 16:29:10  阅读:5607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金筐宝钿[diàn]团斑纹金杯

∣唐(618年—907年)∣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现保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流光溢彩的唐代金杯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高5.9cm,口径6.8cm,重239克。杯为杯口外侈,弧腹,线条流通,“6”字形的把手铆钉在一片“十”字形金片上,与杯身固定。杯身制作成型后,进行了细心的打磨抛光处理,因而腹身有密布的等距离平行线。在润滑的器腹外表上,由上下两头相对的四对满意云头纹分割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中装修一朵团花,团花由锻打的扁金片构成,焊接在杯腹外表,构成立体感极强的装修。在团花及满意云头纹最外缘又焊接有细密摆放的小金珠。下腹部用相同工艺焊接四个云头纹,外侧皆焊有金珠,听说出土时其间一云纹内沿里残存着一小块白色镶嵌物,现已坠落。整个金杯溢彩流光,绚烂富丽。

金杯开始被取名叫掐丝团斑纹金杯,直至何家村遗宝发现17年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文物又出现在世人面前后,才被称为“金筐宝钿团斑纹金杯”。

那么什么是“金筐宝钿”呢?考古学家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物账碑中找到了答案,物帐碑上面有“真金函一枚金框宝钿真珠装”的文字记载。经过与地宫出土的实践器物—一件宝函对照,了解到“金筐宝钿”便是指器物外表焊接有金丝编成的外框及细密的金珠,再镶嵌以宝石。由此能够幻想这件金杯当年的完好相貌,在其杯身的纹饰内从前镶嵌有五颜六色的宝石!

据文物出土时现场的考古人员说,当金筐宝钿团斑纹金杯从瓮中被取出时,其腹部镶嵌的宝石由于老化酥解而纷繁坠落,把其时在场的几个文物专家吓出一身盗汗来。现在,尽管宝石已丢失殆尽,可当咱们面临这件仍旧金碧、小巧的艺术品时,仍能感受到它令人屏气凝思、继而惊叹的美。

不过已有创作者参照金筐宝钿团斑纹金杯斑纹做出了工艺品,能够让咱们感受一下当年金杯的富丽。

金筐宝钿团斑纹金杯身上的工艺技术解密

金筐宝钿团斑纹金杯,与其他唐代金银器比较,此杯的不同之处在于承继发扬了我国掐丝焊缀金珠的工艺技术,杰出地运用了掐丝编结、镶嵌、炸珠等特别工艺,集中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明水平。杯腹所饰团花,在唐代金银器中也不常见。

掐丝

是指将运用金属的延展性(金的延展功能很好,1克纯金能够拉成直径0.00434毫米,长3500米的细丝),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均匀的细丝,编成必定的斑纹图画,再焊接在器物的外表,称为掐丝焊接。

金珠焊缀

是先将黄金熔化成液体,再把金液倒入水中,运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明显不同,使金液迸裂结成巨细不等的细微颗粒,这样的一个进程也叫炸珠。为了让小金珠巨细相同,也能够先将黄金熔化成液体状,然后经过孔径相同的过滤网,将金液滴入冷水中,使之冷却凝结成直径相同的小珠。然后将小金珠密布焊接在器物外表,构成人们所需的各种图画。称为炸珠焊接。

经过以上工艺,终究将宝石、琉璃等物嵌入,这种工艺在唐代就被称为“金筐宝钿”。

掐丝和金珠焊缀都是最早出现在西方的金属加工工艺。大约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

金杯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

唐代的金银器出现出了浓郁的异域颜色与史无前例的多样性。其时因东西方贸易往来频频,唐人很多吸收了粟特、波斯萨珊等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的工艺、造型和纹饰,经过唐代工匠不断的改善和调整终究构成自己的风格,这件器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这件器物的原型应来自中亚粟特带把杯,但杯子有两个立异的当地,一是把手上的指垫做成叶芽形状,环把的下面省掉了指鋬。这些特色不是粟特器物固有的风格,在出土的汉晋文物中能清楚看到,是我国文化的特征。二是把唐朝人喜欢的掐丝、焊缀和镶嵌工艺运用到器物的制作上,编织出我国式的花型图画。这种部分改造没有触及运用功能上的改变,只是在审美上契合了唐人的好爱和希望。

这件器物的造型、纹样、工艺都不是新的发明,但将不同的发明奇妙地集于一件器物上也是一种立异。这样的著作现在只发现这一件,这件金杯上富丽的装修没有实用价值,未必是用于日常日子,故此估测,金杯假如不是在祭祀仪式中运用,便是作为比较朴实的欣赏陈设铺排品。

金筐宝钿与搪瓷器

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传统手工艺品搪瓷器的制作就采用了“金筐宝钿”的工艺。搪瓷器:即是以搪瓷为资料装修而制成的器物。搪瓷又称“佛郎”、“法蓝”,是由我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搪瓷器便是将搪瓷资料经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结实结合在一起的器物。

搪瓷器

搪瓷尽管是一种源自阿拉伯的工艺,但自元代传入我国后,很快便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1918~1956年,搪瓷与搪瓷是近义词。1956年我国制订了搪瓷制品规范,搪瓷然后成为艺术搪瓷的一种专有称号。

根据详细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搪瓷器、錾胎搪瓷器、画搪瓷器和通明搪瓷器等几个种类。

掐丝搪瓷器即“铜胎掐丝搪瓷”,俗称“珐蓝”,又称“嵌搪瓷”,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主要是铜,兼有金、银丝、片)掐成各种图画焊着或粘合于铜胎上,然后在斑纹表里填充搪瓷质的色釉,烧制而成。入窑烧制至搪瓷釉以恰当厚度掩盖器表,经打磨、镀金而成。

因皇室烧造这种金属搪瓷器在明景泰时走向老练并到达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巧,且运用的搪瓷釉多以蓝色为基调,所以掐丝搪瓷器又被称为景泰蓝。

清雍正掐丝搪瓷凤耳豆

錾胎搪瓷:古称“佛朗嵌”,是在较厚重的金属胎体上经减地雕琢使纹饰轮廓线凸起,在减地下陷处根据需要填充各色搪瓷釉料,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其图画线条粗暴,具有严肃浑厚的艺术作用。传世的著作较少。

画搪瓷:是用单色搪瓷釉直接涂在金属胎上作地子,再依规划用不同颜色的搪瓷釉描绘人物、景色、花卉等图画,经高温烘烧,出窑后磨光镀金而成。因而工艺是清康熙时由西方从广州传入、后至宫殿烧造,故在广州也称为“洋瓷”。

通明搪瓷:亦称“广搪瓷”,俗称“烧蓝”,是指在金属胎上用锤揲、浮雕、阴刻纹饰的方法,有的还饰以金、银片,然后涂以通明搪瓷釉烘烧而成,以蓝、绿、紫色为多,这种工艺是运用搪瓷釉通明半通明的特性,使器物装修图画发生不同的艺术作用。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作的通明搪瓷器最为闻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