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2020年新势力们仍是洗洗歇吧但现已挖的巨坑该由谁来填一下呢

2020-01-09 16:33:11  阅读:6835 来源:自媒体 作者:奔驰GLC级

(接上期——2020中国车市的“8个对不起”(上)| 站着说话)

3,对不起,中国品牌还有一个“筑底”过程

2014年底,在经历了“12连降”之后,中国品牌乘用车迎来了一波反弹,凭借在SUV领域的强势表现,市场占有率一路走高,2017年12月份当月市占率达到48.8%。但是,进入2018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又开始下滑,2018年8月跌破40%大关,到2019年5月更是跌到36.2%的近3年的最低点。

截至2019年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已经是“20连降”了。

2019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747.8万辆,同比下降16.9%,乘用车市占率仅为38.9%。

2019年前11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每个月销量都是同比下降的。

2020年,在市场占有率“20或者21连降”之后,中国品牌乘用车会重现2015年的反弹么?

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12连降”时,在对中国品牌的一片唱衰声中,青主写了一篇评论,题目是“在12连降中新生”。当时,在市场占有率12连降的同时,我看到了中国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的自我革命,一批优秀的车型开始熠熠生辉。

但是现在,中国品牌虽然仍在继续努力,产品也更好了,但是显然,和最强大的合资品牌相比,差距没能进一步缩小。

同时,合资品牌的产品开始真正无情的下探,5年前,15万元以内的合资品牌SUV很少,尤其是主流合资品牌,现在你去看看本田、丰田、大众们推出了多少款15万元以内的SUV。所以,很多热销的中国品牌SUV,突然之间销量就大幅下滑,甚至腰斩了。

2019年11月国产轿车销量排行榜上,前14名都是合资车型,以前中国品牌还能时不时跻身前十。

上次的“12连降”和这次的“20连降”一样,都是中国品牌在一轮高速发展之后,必然要经历的一次市场洗礼,一次浴火重生。

整体来看,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也许已经触底,但是要反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因为仍有一些应该被淘汰的尚未被淘汰掉,而正在努力向上的优秀中国品牌,他们的优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市场重新认识,真正接受。

所以,中国品牌市占率在40%以下的低位可能还要盘桓一段时间,但这不是坏事,在经历了足够的摔打、磨炼之后,真正去芜存菁的中国汽车品牌,一定会得到越来越理性也慢慢变得自信的中国消费者的更多青睐。

像传祺GM8这样真正优秀的中国品牌高端车型也开始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同。

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会比5年前更加艰难,因为和对手更贴近了,市场空间更小了,但是,这将是真正优秀的中国汽车品牌脱颖而出的过程,也是中国品牌真正在产品力上——而不只是性价比上——可以逐渐匹敌强大合资品牌的过程。

最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将诞生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汽车品牌,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这不会发生在2020年,但是,它将始于2020年。

青主建议: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品牌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聚焦,要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明星产品,要有自己的“卡罗拉(参数|图片)”、“高尔夫(参数|图片)”、“凯美瑞(参数|图片)”、“CR-V(参数|图片)”。10款车卖30万辆,不如一款车卖10万辆。

4,对不起,新能源车占比肯定到不了10%

最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5%左右。

我记得工信部的领导在2018年提出的目标是,“2019年占比8%,2020年占比10%”。

中汽协稍微保(wu)守(shi)一点,没敢按照8%的占比制定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他们最初拟定的目标是160万台,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高增长之后(原因是补贴退坡前的抢购),从7月份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负增长,中汽协不得不将目标下调到150万台,但最终,2019年前11个月只销售了104万台,至截稿时全年数据尚未公布,但大概率是负增长,最终全年可能不到120万台。

也就是说,一顿操作猛如虎,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只有区区4.5%。

2019年7月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下滑,10月销量接近“腰斩”。

补贴还会继续退坡,纯电动车的负面口碑——虚标续航里程、二手残值低、使用不便利——仍在积累,我就好奇2020年新能源车占比会如何翻一番再拐个弯达到10%?!

领导和专家们胸怀广,格局大,很少往回看,一心只向前,2019年的目标没有达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未来。他们用和以前一样坚定、一样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我们,“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已经非常明朗”,“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市场上的主体”。

说这话的专家,眼神是那样的笃定,语气是那样的不容置疑,搞得我都差点信了。可是,稍微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该专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种种预测,似乎从来就没有对过一次!

当然,专家也比较鸡贼,一是他很少预测明年后年,总是在2015预测2025,在2019预测2035,到了2035估计他又开始预测2055了;而且很显然,他们充分吸取了徐长明老师的教训,轻易不说具体的数目字,比如这次他说“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市场主体”——回旋的余地就很大,50%以上固然是主体,可是30%难道就不能算是主体么?

解释权在他那里,专家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动。相比起来,预测销量的时候总是给出具体数字的徐长明老师还是太嫩了点。

(鉴于新能源车市场的尴尬现实,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插混有大概十年的繁荣期”,不得不承认“混合动力也是很重要的技术路线”,以前他们可是绝口不提混动的,这大概也算一种被动的进步吧。)

青主讨厌这种鸡贼,我喜欢简单明了——2020年新能源车占比肯定到不了10%,这一点,估计异议不大,因为毕竟2019年只有4.5%嘛。

问题是2025年呢?对不起,更到不了25%!

青主敢和任何专家打这个赌——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绝对到不了25%。

可能的比例应该在10%-15%之间。

(这是世界能源署2016的预测,2030年全球纯电和FCV(参数|图片)的乘用车占比只有将近10%,混动和插混接近40%,青主认为这是比较靠谱的预测。)

这并不是我唱衰电动车,事实上,早在2005年——比大多数人都早——我就提出,“以电力驱动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也就是电动化,是汽车行业的三大趋势之一”。

但是注意,“电动化”并不代表是纯电,混动、插混和燃料电池都是“电动化”。

纯电因为使用便利性的制约——简单讲就是能量补给时间太长,只适合做短距离移动工具,如果家里或者单位有固定车位,可以安装充电桩,纯电动作为第二辆车是非常好的选择。但问题就在于此,中国有多少家庭拥有可以安装充电桩的固定车位?又有多少家庭有条件拥有两台或者更多私家车?

这种局限,决定了纯电动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选择,始终都只能是市场的补充。从节能环保的角度,现阶段混动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插混也不错——能充电就充电,不能充电就加油,没有使用上的任何局限;更长远的未来,则属于氢燃料电池车,原因也很简单,一旦基础设施完善了之后,它没有使用便利性上的任何局限,而即使遍地都是充电桩,你也不可能在三五分钟内把电充满。

(许多人喜欢举挪威的例子,青主2014年去挪威考察过当地的电动车市场,挪威的电动车比例确实高,但挪威的市场环境不同,对中国没什么参考意义,而且,即使是在挪威,电动车基本也是家里的第二台甚至是第三台车。)

一谈到新能源,很多人总是从行业、从政策着眼,鲜少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这很荒谬!

毕竟,车是要卖给消费者的,你觉得好没什么逑用,要我觉得好才行啊!

回顾历史,出行领域的任何技术替代,都是单向的——就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出行自由度,而不是相反。

我们扪心自问,纯电动做到了吗?

青主建议:纯电当然可以做,也应该做,但是厂家不要去想何时纯电会彻底取代燃油车,政府哪天才会禁止燃油车。当年汽车替代马车,是因为政府禁止马车了吗?iphone颠覆诺基亚,是因为政府禁售诺基亚了吗?厂家也不用过多地去想2025年纯电究竟能占多少比例,你需要琢磨的是你的纯电动车是否赢得了比亚迪、赢得了特斯拉。即使2025年纯电动的占比只有10%,那也是大约300万辆啊,问题是,这300万辆你能吃到多少?

5,对不起,新势力们还是洗洗歇了吧

李斌突然成了“2019年最惨的人”,说实话,在我看来这里的“李斌”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新造车势力的代表。

如果从这个角度,“李斌”确实是2019年最惨的人——起码是之一。

但是,对他们而言,更惨的将是2020,或者2021——如果他们还有2021的话。

我从来就不看好这些造车新势力,但绝不是因为我和他们有什么私仇。

从感情上,我祝愿所有创业者都能成功,都能IPO,都能成为独角兽,最终都能变成行业巨鳄,跻身世界500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然而,我对汽车这个行业太了解啦,所以我看不到他们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其中的道理,大约一年半以前,我在“李书福金玉良言相劝,可惜造车新势力们已经回不了头”这篇文章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不再重复,简言之,主要有下面4条——

1、新势力们并没有真正的技术创新;

2、纯电动不是什么新品类,传统厂家也可以造EV;

3、车市已经告别了高增长,新势力们错过了市场机会;

4、汽车行业门槛极高,把车造好很难,想盈利更难。

其中,对新势力最不利的是第二条,传统主机厂都可以造电动车,而且整体而言,他们造的电动车比新势力更好、更可靠,而且毫无疑问,成本也更低。

汽车是一个讲规模的行业,一个一年只能产销1万台电动车的新势力,它的成本一定比一年产销100万辆的传统主机厂更高,即使这家主机厂一年的纯电动产量可能也只有1万辆。

我们看看2019年国产新能源车的销量情况——

11月份,销量前十的车型全部出自传统汽车厂家,宝骏E100当月销量9809辆,而新势力当中,当月销量最多的是蔚来ES6,只有1407辆。看到这样的销量对比,不知道新势力们还敢不敢说自己是颠覆者?

2019年11月销量前十的EV车型全部来自传统厂家。

广汽新能源可谓异军突起,4月27日上市的AION S(补贴后售价13.98-20.58万元),连续多月位居13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纯电动车销量第一;10月17日上市的AION LX,更是在加速性能、续航里程上超越了80万元级别的特斯拉Model X,试问,哪家新势力做到了?

遍地都是造车新势力,放眼全球,这一现象为中国所独有。现在的局势很明显,主导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在是未来仍将是那些传统主机厂,大量造车新势力已经注定无法回头,那些巨额社会投资也基本注定是打了水漂。

新势力造车这个雷,2019年还没有爆,但是2020年估计就捂不住了,这是个很大的雷。这个责任,不知道谁该来负一下。

前阵子,杨振宁(上图右)和王贻芳院士(上图左)关于要不要建大型电子对撞机的争论成为网络热点,争论的焦点在于投资太大——据称要耗资200亿美元,而且不一定能出成果。杨振宁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笔钱可完全干很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200亿美金,折成人民币不就1400亿吗?过去几年,我们发给那些低端纯电动车的补贴早就超过这个数了吧?我真的宁愿国家把这些钱拿去让王院士建一个大型电子对撞机,让真正的科学家们玩玩,也好过下图这样啊——这才是真正的浪费。

(这些京A牌的电动大巴被废弃在深圳南澳岛的一个偏僻角落,骗完补贴之后这些电动车的生命就终结了,但也许并不能只怪生产厂商。)

2020年,新势力们固然可以洗洗歇了,但是,已经挖得太深的这个巨坑,该由谁来填一下呢?

青主建议:硬撑下去不是办法,估值只会慢慢的低。还是尽快想办法卖身吧——如果能卖得出去的话。

(待续)

文 | 青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