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900年清军进犯东交民巷,“放炮五六百响,未伤洋人一人”,是真的吗?
此说见于民国历史学者陈捷所著《义和团运动》一书第二章第二节《进犯西什库教堂》,原文如下:
“五月二十七日,拳攻强烈,放炮五六百响,未伤一人,西兵毙匪甚多。”
据陈书告知,这段叙说的史料依据,是“法国樊国梁主教与训蒙会监会士”的日记。上世纪80年代出书的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册,引用了这段文字,称之为“法国主教樊国梁日记”。之后,这段材料就在中文知识界遍及开来了。
图:陈捷《义和团运动》1931年出书封面
其实,陈捷书中的这段文字,引自1905年出书的李杕《拳祸记》下册。该书写道:
“二十七日,匪攻强烈。放炮五六百响,相去约二百丈,堂中未伤一人,西兵毙匪甚多。”
据李杕告知,这段文字是他从“樊主教和训蒙会监会士”的日记中“摭译其要”写成的,也就是说,是他依据两份日记所做的摘要总结,并非日记原文。
图:李杕《拳祸记》中的相关记载
庚子年旧历五月二十七日,是公历1900年6月23日。查樊国梁日记,该日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6月23日,星期六——晚上还算安静,可是进犯在9点时又开端了,和前一天相同强烈。……下午四点,炮轰中止了。今日向咱们发射了三百六十枚炮弹,但没伤着一个人。”
至于“训蒙会监会士日记”,所指可能是另一份材料《王司铎日录》。该日记运用的是我国旧历,在五月二十七日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二十七日,……至八点钟时街南房上(注:指义和团与清军)又开了炮,向北堂(注:即西什库教堂)进犯,枪子亦如雨点。……待南边房上开炮之后,我炮咕咚一响,见彼房上之瓦打坏一片,洋兵亦放数排枪。数分钟后,彼处又燃炮,我处亦还炮,末一炮将彼等房上隐身之板打落房下。至晚两下全然止炮,然枪声终夜未休,堂中亦未伤一人。此日炮声九百响。”
樊国梁日记说,清军与义和团向教堂内发射了三百六十枚炮弹;《王司铎日录》说,当天“炮声九百响”。两份数据算计均匀,加上两份材料均称教堂中无一人受伤,便是“放炮五六百响,未伤洋人一人”之说的来历。
图:1905年出书的李杕《拳祸记》一书中所载义和团形象
“放炮五六百响,未伤一人”这种事,是怎样发作的?
其时,樊国梁与超越70名外国人(包含40余名法国、意大利战士)和3000余名我国教民(按樊国梁的计算,包含“大约一千名男人以及将近两千二百名妇女儿童”)被围困在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进犯始于1900年6月15日,完毕于8月16日,合计63天。最早参加进犯的是义和团,樊国梁在日记中记下了6月15日的进犯景象:
“为首者乃一喇嘛,乘马,后有极大之旗,年幼拳匪多人围之,皆念咒上体。衣为赤色,先在堂前甬路上烧香叩头,即蜂拥行进。至距堂约二百米突时,堂门前法兵乃发枪决其四十七人,自谓能避枪炮也。后边之匪乃遁。堂中人即出,得花枪一枝,刀五柄。拳匪既退,乃纵火于堂南面毗连之屋。
肉体冲击验证了“刀枪不入”无效后,拳民转而测验用火龙、火箭、火药罐等兵器长途火攻。其间7月7日的进攻“发火者二百五十余”,但因堂内助手很多,救火分配得力,“无一处被火延烧者”。
进犯西什库教堂的主力是清军。
6月20日,清军开端轰击西什库。西什库的修建与地势颇利于防卫,清军对轰击技能的把握又十分粗糙,导致轰击作用甚微。6月22日,在一次近距离轰击进攻中,清军的一门炮,竟被教堂中冲出的战士夺去(正是《王司铎日录》里说到的那门教堂用来回击的炮),还发作了“官兵东西对面相打,手禁绝的尽打了自己”的闹剧,这一天的轰击共形成堂内4人逝世,樊国梁评价称,与清军“焚烧之火药”比较,“固不为多也”。之后,清军“吸取教训”,改为远距离轰击,6月23日“放炮五六百响,未伤一人”,或与此有关。围困的中后期,清军又用不能爆破的实心弹(或在炸弹内填充石卵)替代了开花弹,对堂内助员的损伤就更小了。
实在的杀伤来自火药爆破。
七月份,清军改动战术,唆使拳民向西什库发掘地道,再在地道内埋放火药施行进犯。7月11日初次地道爆破,形成堂内1人逝世,多人受伤;7月18日的地道爆破,形成25人逝世,28人受伤;8月12日的爆破,形成5名意大利战士和80多名中共教民被埋入土中。但直到八国联军入城,清军与义和团一直未能攻下西什库。
以上,是“清军放炮五六百响,未伤洋兵一人”之说的史料来历与实在布景。
注释
陈捷,《义和团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第61页。。
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出书,第2206页
李杕,《拳祸记》(下册),土山湾印书馆1905出书,第12页。
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材料汇编 英译文卷(上)》,第401页。
《近代史材料专刊 义和团史料(下)》,第596页。
以上关于进犯西什库教堂的详细景象,见戴海斌《庚子进犯西什库教堂(北堂)史实再考》一文,《北京历史文化研讨》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