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二毛诗人大厨的滋味修行

2020-01-10 14:31:45  阅读:7621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二毛正在赏识他保藏的菜谱。

材料图片

“吃货”,古已有之,至今天不停。古有东坡,近有祖庵,当今有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自称诗人大厨,系重庆酉阳人士,莽汉派诗人、美食作家,任《舌尖上的我国》、《回家吃饭》等电视节目的美食参谋,出书著作《味的道》、《民国吃家》、《妈妈的柴火灶》,日前其诗集《二毛美食诗选》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二毛曾说,“实际和未来之间,只要烹饪是仅有的通道”——二毛笔下的食材,是秋蟹微醉的香润丰腴,是冬鲫清蒸的细嫩鲜美,是猪头慢煨的软糯酥烂,是香炒肉丝的甜酸磕碰,是椿芽炒蛋的胃口怒放,是酱烧茄子的汁滑下饭……“不错,他确实是写字的人里边最会做菜的,做菜的人里边最会写字的。”沈宏非如是点评。

《味的道》中有这样一组诗句:“她用镊子悄悄夹去/粘在月亮上的一片茸毛/然后用星星擦拭午夜这匹海带/清炖/让漆黑流出月光的汤汁/温顺的吃口/在纯素里遇到了腴滑/又在恋爱中感到了咸鲜/抽去白筋的梦里/一个厨子正给一面镜子焯水……”本来,食材洗刷能够有如佳人梳妆般详尽轻柔,朗诵诗句,仿若看到一个女子在铜镜前轻扫峨眉,慢拢乌发,款施粉黛。全部都如此实在却梦境,爽性又沉着。

“滋味、滋味,要有真实的‘味’,必定要有制服天然的‘道’。”等候时节的到来,是二毛对食材的一向据守——他曾在大雪纷飞中等候着又白又脆的萝卜,在夏天的门口等候着汁满嫣红的西红柿,在三月的树丫上等候着细嫩幽香的椿芽,还有潺潺溪水中的愉快之鱼,一边走一边捉虫子的自在之鸡,荷塘阳光中的嘎嘎之鸭,生产队半坡上的放养之牛……正如人各有天分,而物各有末侯,现在,依时而食或许不再简单,这份对时节的据守却成为二毛为首的“吃货”们不断寻找的抱负日子方式。回望往昔,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的谭延闿,厨艺画艺两不耽搁的张大千,在北京日子十五年,仅日记记载便吃过六十五家有名饭馆的鲁迅,酒酣之时扬言“酣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郁达夫……《民国吃家》便是这样一本鲜活的民国风情录,二毛笔下的大总统、政治家、文学家们都生动起来,不再扮演书本中的刻板人物,而是一个个生龙活虎、浸透情感的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任何年代,都不短少一群在街头巷尾、厨房餐厅里探寻甘旨的“吃货”。

当文字融入了情感,便开端显得妙趣横生。母亲,或许是二毛最常说到的字眼了。二毛说:“吃是一种日子方式,我喜爱美食、喜爱做菜、喜爱全部和美食有关的全部工作,全都源于我的母亲。我专门为她写了一本书,叫《妈妈的柴火灶》。”据二毛描绘,他的母亲是一个民间做菜高手,她总是想方设法把茄子皮、南瓜皮这些平民化的、看上去不能吃的东西返料成珍、做成甘旨佳肴。在母亲的影响下,二毛八岁便可上灶做蛋炒饭、红烧肉,也正是这一份母子间的亲情,使二毛将舌尖的幼年滋味不断延伸至今。

“真实的美食在当地,当地的美食在民间,民间的美食在家庭。”二毛说。中华民族千年的美食文明,有差异与交融、传承与立异,正是一户户家庭对美食的挑选弥补造就了美食文明的薪火相传与移风易俗,也正是二毛相同的普通美食家,用诗句记录着他们关于美食的不普通。也愿在“二毛们”的据守下,食物有味、吃货有福、中华有美。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