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现代生活网资讯正文

练多了练少了都没用找到最对自己最合适的练习量才最重要

2020-01-12 11:01:09  阅读:3833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欢迎关注

体能网

体能训练第一站!

先举个例子。

小红是个上班族,运动的目标是想要瘦身,六个月前开始练跑步,但跑几个礼拜之后就发现膝盖会疼痛,她在网上看了很多资讯,发现要做肌力训练才能够减少跑步关节的压力,才能够改善膝盖疼痛的问题,所以,她三个月前开始重量训练,体重不到五十公斤的小红运动能力不错,深蹲的重量一直往上提升,看到数字的提升,小红很开心的每天都到健身房报到,所以深蹲的重量在一个月内快速地从20公斤,提升到50公斤,然而,在某次训练的时候,她觉得腰有点酸酸的,但她不以为意,还是把那次的课表吃完,过两天之后,下背就开始疼痛,疼痛的程度也让她必须得停止所有运动,接受治疗。

其实小红的观念很不错,她知道要训练肌力才能够避免运动伤害,但是从小红的情况来分析可以发现有几个问题,第一:相同训练的频率太高,没有交叉训练的概念;第二:训练的强度提升太快,每周训练强度提高至少30%以上;第三:训练的总量太高,疲劳恢复的时间不够;第四:没有倾听身体的声音,当身体状况不好,已经感觉酸酸的时候还继续练习。

但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大的问题是出在于操之过急,如果大家做肌力训练是要练健康的,不是要竞技比赛的,那么因为训练强度提升太快而造成的运动伤害,绝大部分应该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的,也是一个专业的训练师必须要为你的客户把关的地方!

身为一个很爱叫病人运动的医生,以前最怕的就是病人不知道肌力训练可以预防运动伤害,怕病人不知道原来运动伤害是因为训练不足,怕病人觉得运动伤害就是要休息到好,所以,在门诊里常常叮咛病人:要锻炼到好,而不是休息到好,只要你的目标是回到运动场上,那就要找到导致问题的关键,有很大的可能是太紧绷没有弹性的筋膜,或者是太虚弱无力支撑身体的肌肉,无论是哪一种问题,休息最多只能减少眼前的疼痛,也就是所谓的治标,只有针对问题去训练才能够扭转病情,也就是所谓的治本,而且不论是筋膜的弹性,或者是肌力的不足,都是可以锻炼的。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我常常说要「坚持锻炼」的原因。但是呢,虽然说"练不够"会受伤,其实"练太多"一样也会受伤。

不过,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有肌力训练的概念,所以,很多人的问题已经不是缺乏锻炼,最近运动伤害的趋势反而常常是因为「过度训练」或者「不当训练」所导致的,这样一些问题以往只会出现在运动选手身上,但是,现在连一般热爱运动的民众也渐渐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因为疲劳训练导致的伤害比比皆是。

因此,如何去监控训练量?如何有计划的提升训练强度?就变成一个大家都有必要了解的课题,这同时也是全世界的课题,因此,让我们来看看2016年初发表的这篇文章(The training-injury prevention paradox: should athletes be training smarter and harder?)。

因为我们的疑问就正如文章的标题所问的问题一样,运动员们除了苦练之外,是不是应该更聪明的训练呢? 这篇文章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原因,并且归纳出破解的方法,非常值得一读~

首先,从基本的训练原理开始讲起,对训练原理很熟的人可以跳过这一大段,大家应该都同意一件事其就是「有练不一定有,但没有练就一定没有」,的确就像是国家队中心门口就写着大大的一排字「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这点其实也是有研究来证实的啦,通常来说训练量与强度越大,成绩进步的幅度也就越大,尤其是个人项目更是有明显的证据,有个研究收集了56个跑步、自行车与溜冰选手,监控其12周的训练,发现训练量增加10倍,成绩进步10 %,另外一个关于游泳选手的研究也有相同的发现,训练量与成绩的相关性r=0.50-0.80,训练强度与成绩的相关性r=0.60-0.70,这些研究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验证了练越多越能够提升成绩。

所以,苦练的确会通往金牌,但是,问题是苦练不一定都是通往金牌,有时候也会通往生病或受伤,然而,如果训练量不足不只是成绩不会进步,伤害的机率也一样会增加,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简单的模型图示,横轴是训练量,纵轴是运动伤害,团队体能与运动表现的情况。

第一,训练量的测定方法: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发现,当训练量太低的时候,不仅运动表现不好,运动伤害的机率其实非常高的,只有训练量最适中的时候,运动伤害是最低的,而团队的体能跟运动表现会达到最高,但是,当训练量慢慢的升高时,运动伤害也大幅提升,同时运动表现大幅下降。

所以,并不是把训练量无止尽的拉高,运动表现就会跟着慢慢的变好,必须得在最适合(optimal)的那个点停下来,虽然这个optimal很重要,大家也都知道它很关键,但通常就是非常难拿捏!越难的问题,就是会有越多种的解决办法,看起来就是会很复杂一点,但还是可以来想尽办法突破瓶颈的,接下来要一一道来,大家必须有点耐心。

包含外在训练负荷,内在训练负荷与个人特质,这三者加在一起可以预测训练成果,所以大家看看如何去测定跟计算训练的负荷总量。

(一)外在训练负荷(external training load)

就是「身体做了多少工」,例如跑了多少距离,举了多少重量,跳了多少次,游了多少趟之类的,以前可能比较难有客观的数据,但是随着GPS系统的发展与普及,关于训练量的多寡,已经比较能够精确的测量,例如: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球员跑动的距离,跑动的速度,都可以经由GPS得到精准的数据,甚至经由科技产品的辅助,也可以将一场排球赛里球员跳跃的高度与次数,或者橄榄球比赛中球员冲撞的程度,游泳选手划手的次数都精确地记录下来,而且,这些记录都能做到及时显示,也就是在比赛或者训练的过程中,同步显示数据,让教练可以依照数据来换人,或者立即修改训练课表。

(二)内在训练负荷(internal training load)

「生心理上的劳累」可以用自觉疲劳系数或者心率来表示,自觉用力系数从0到10分,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使用session-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其计算方法是「自觉用力系数」乘以「时间(分钟)」,称为exertional minutes,例如:自觉疲劳程度是7分的训练,持续30分钟,那么就是7x30=210单位,而根据统计发现,在足球赛中,低强度的竞赛大约会是300-500单位之间,而高强度的大约是700-1000单位,你们可以发现一场足球赛上下半场各45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总共也只有105分钟,如果强度达到1000单位的话,那真的很可怕。

(三)个人特质

例如年龄.性别.训练经历.受伤史.体能或恢复能力等等,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基本状况不同,对运动压力的适应能力就会不同,四十岁平常没在运动的妇女,跟五十岁平常就有在跑步的男性,对于五趟两百公尺的冲刺训练,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这个部分有一些问卷能够正常的使用,大致上问卷的设计包含了选手的心情,压力大小,精神状态,睡眠,饮食,以及有没有感觉哪里酸痛等等,有的问卷很简短,可能五到十个问题而已,有些问卷很长需要很多时间来作答,其实可以安排选手每周做简短问卷,而每三个月做一次比较完整的长问卷,这样就可以比较精确地掌握选手的状态。

对于训练师或者教练来说,训练量化的好处就可以在限度内尽量的提高训练量,但是,对队医来说训练量化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选手受伤,因为,训练负荷跟运动伤害其实有很大的关联性的,这篇文章就让我们来看看,训练负荷与伤害的关联性在哪里?

第二,训练负荷与运动伤害的关系

(一)外在训练负荷与伤害的关系

不管是在哪一项运动中,都可以发现训练量超过某个限度,伤害机率就会大幅提高,例如在橄榄球运动中,如果每场球赛中快速的跑动(>7m/s)过多的话( >9m),则非接触性的软组织伤害机率就会变成2.7倍;在棒球运动中,如果一个球季中,投超过100局,受伤机率是3.5倍;在板球运动中,如果投手每周投超过188球,而且休息时间少于两天的话,受伤机率也会增加;足球运动里面,也有类似相同的研究数据。

(二)内在训练负荷与伤害的关系

内在训练负荷与外在训练负荷一样,都是负荷量越大,受伤的机率也越大,而且其相关性是非常高的(r=0.86),如下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训练量与运动伤害发生率,可以发现训练量与运动伤害发生的比率是有高度相关的。

再次以橄榄球为例,训练负荷跟整体受伤机率成正比,不论是非冲撞性(non-contact)或者冲撞性(contact)的伤害,研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一周的内在训练负荷(exertional%20unit)如果大于1245单位,或者四周累积的训练负荷大于8651单位的话,受伤的机率就会增加。

训练负荷增加同时也会增加受伤风险,那如果降低训练负荷,那运动伤害的风险也为跟着下降吗?答案是肯定的,你们可以参考下图,2001年的时候训练量最高,同时受伤风险也是最高,因此,2002年时训练负荷只是微微的下降一点点,结果受伤的机率就大幅的降低,而2003年时,又将训练负荷提高一点点,结果发现受伤风险将的更低了,但是选手们的最大摄氧量却是最高的。这又再次提醒我们一次,训练量太高或者太低都一样可能会提高受伤风险,只有最适当的训练负荷是最棒的!

(三)身体特质与运动伤害的关系

1. 年龄与运动伤害的关系:

平均17岁与25岁的两组运动员,接受14周的训练,结果发现肌力与有氧能力的进步都是年轻那组比较多,而年纪较大的那一组,运动伤害的机率比较高,因此,训练量也应该随着年纪做调整。

2. 运动经历与运动伤害的关系:

一个关于足球选手的研究发现在相同的训练负荷之下,年纪稍长较有经验的选手(7年经验)比年轻且较没有经验(1-3年经验)的选手,有较高的受伤机率,这可能是因为年纪,也有一定的可能是因为旧伤,因为球龄越长就伤就越多。

所以说,人可以不服老,但是不能不清楚自己会变老,还硬是要跟几十年前的自己相比,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阿,因此,在门诊中最常听到的对话就是:医生,我打球几十年了,从来都没有XX痛的问题,怎么可能现在XX会受伤。殊不知,车子开久都会坏,身体用久了怎么可能不坏呢,所以,当年纪慢慢的变大,训练后或者受伤后,越需要留更长的时间让自己恢复,而且一点点小伤小痛就要开始接受治疗,这样才不会导致伤害越来越严重,或许个性太逞强也是运动伤害的高危险因子呢!

这个段落主要是告诉我们,训练负荷绝对与运动伤害相关,只要掌握住这个关系,受伤风险就能够大幅下降。但是,要怎么去掌握,到底是一门艺术? 越资深或者以前成绩越厉害的教练说的就是对的?,还是,其实可以有科学化的证据与实际的操作方法呢?

·END·

关于体能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