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当地有不同的风俗,许多南边小伙伴到北方旅行会呈现不服水土、饮食不适应等现象。但很风趣的是,一些风俗却在不同当地有着近似的做法,比方长时间在厦门寓居的鸭鸭前次去台州旅行的时分,就吃到了相似厦门薄饼的台州饺饼筒。
咱们先来看看台州的饺饼筒,在台州各地,有着不同的称号,乐清人管它叫薄饼,椒江人和路桥人叫麦油煎,临海人称它为麦油脂,露台人叫它饺饼筒或食饼筒,三门人则把它叫做麦焦,绍兴新昌人把它叫粘饼。以面粉糊烙制成饼皮,内裹有炒米面,肉片、猪肝、蛋皮、鱼肉、豆腐片,还有金针、木耳、粉丝、笋丝、菜梗,鸡蛋,韭菜丝、咸菜等的薄饼。具有面皮薄韧、作料鲜香的特色。
它的饼皮一般不会很薄,有必定的厚度,然后包的馅料也很共同,可以说是荤素主食都有,连粉丝都可以包进去。
餐厅里多为包好的,但少量餐厅也会特意组织体会环节,每种食材是独自摆放的,你可以跟着教师的做法来放,也可以自己选择喜爱的食材放。
最终将它卷起来成一卷,一般主张还要再到电饼铛里烙一下。
这样做出来的饺饼筒表面酥脆,里边馅料满满,趁着热气一口咬下,丰厚的口感让人有满满的幸福感。而它的来历也有故事,饺饼筒相传为济公所创。济公在国清寺为僧,见每餐剩余许多菜肴,就把这些菜肴裹在糊拉拖里供下一餐食用,遭到僧众欢迎,而被选拔为衣钵僧。尔后每当岁时佳节,村民往往把“饺饼筒”当作祭品。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分,更是必不可少。
再来说说闽南的薄饼。在闽南,如果说有一道在街头冷巷,在寻常人家都能吃到的“大菜”,那必定是薄饼。当然,你在的当地或许叫它春卷或许润饼,有人觉得阿嬷做的最好吃,有人思念妈妈做的滋味,一口面皮里的香软馅料,总是塞得满满的,就快抓不住。
薄饼最考究的便是饼皮,薄而有弹性,不简单破,好的饼皮摊子终年排队,泉州西街的亚佛润饼皮还登上了《舌尖上的我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而比较于台州饺饼筒,厦门薄饼的馅料是事前炒好的。馅料的炒制也是一项技术活,首要各种菜要切得粗细刚好,太粗影响口感,太细简单炖烂掉。配菜质料许多,有相同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
一般馅料除了海蛎外,以包菜,胡萝卜,猪五花肉,虾仁,豌豆苗,豆干,青蒜,冬笋为食材,当然也可以精确的经过个人喜爱增加。将各种馅料放入锅中先大火炒熟,然后盖上锅盖小火焖到熟烂,大约1个小时。(留意不要烧干,中心可加适量骨汤)
然后再包的时分也有考究,一般会加上一层甜辣酱,一抹甜美的贡糖和酥脆的浒苔和肉松也是必定不能少的。最终放入炒好的馅料,一包一裹,就成了。
薄饼必定暖洋洋的现卷现吃最有味,薄皮遇到唇齿,充盈的馅料就迸进嘴里。而关于薄饼也有个来历说法,据说是厦门人创造。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归于同安县统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事繁忙,日理万机,常常夜以继日。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惧怕久而久之,有损夫婿健康。所以,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工作,一箭双雕。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佳人薄饼”。
台州和厦门相隔700公里,济公创造的食饼筒和薄饼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清明时节当地必吃,现在也是游客必体会的特色小吃!我们吃过这两种美食么?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