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这句千古名言一直从宋朝流传到了今天,其中富含的哲理早已广为人知。无论是人生还是天上的明月,亦或是世间的其他事物,都会存在着一定的缺憾。
明月高悬却不能长圆,人生自古无法周全。不过所谓的缺憾其实也是一种美好,就像维纳斯的断臂雕像,在诠释着另外一种美丽。这种手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艺术和文学作品当中,甚至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部这样的文学名著——《西游记》。
这部书中对许多情节和人物的设定,都将缺憾之美运用到了极致的境界,宛如真实的人生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缺陷,会经历不一样的困境和挫折,给各自的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遗憾。但也正因如此,才会让人觉得无比真实,仿佛那些故事并非虚构,而是一段又一段实实在在的人生。
用缺憾的手法去塑造完整的人物,人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都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而这也正是一部完美作品应该具备的条件,只有用完整的人生观念,才能让虚构的生命,变得更真实,让每一段故事真正深入人心。
正是由于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孙悟空的形象才会显得如此生动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无疑是师徒四人中最为鲜明的一个。譬如在《西游记》前期阶段,他身上最大的特点便是冲动无知和狂妄自大。不仅闹了龙宫和地府,就连玉皇大帝他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要夺取对方的凌霄宝殿,自己去做三界的主宰。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之下,他终于一步步走进了深渊,不但失去了天庭的官位,同时也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如来佛祖囚禁在五行山下。可见他的性格缺陷的确很明显,而且最终也因此害苦了自己。
但是站在文学的角度,这样的缺陷却又显得十分完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后辈,他的表现完全符合常理,大多数年轻人都曾有过类似的心态和经历,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冲动过呢!
因为人在少年时期往往对这样一个世界的认知不够深刻,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非常浅薄,做事情的时候,也总是难以进行全面的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吃亏是必然的结果,一个年轻人只有经历一些教训,才能得到成长,真正走向成熟。
而吴承恩对于孙悟空的安排,也完全遵循着正常的人生轨迹,为他刻画了一种带有缺陷的性格,如此一来也恰好体现出了此书的完美之处。而且也正是由于这种合情合理的设定,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孙悟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所以也就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生动,让人记忆尤深。
因为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世界,往往具备着满足人们的憧憬和设想的作用。那么孙悟空的存在,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他大闹天宫前后的经历,总会令人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年少轻狂的样子。所以吴承恩对他的刻画,在引起读者共鸣方面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实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时候,可完全把孙悟空塑造成任意一种形象,还可以让其具备完美的人格。但是他却唯独选择了这种带有缺陷性的人格,结果反而让这部作品变得更完美。由此已经足以看出,一件真正完美的事物,总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曾说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句话在《西游记》当中,可以说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而且也不只局限在孙悟空的身上。书中的其他人物和情节,也同样采用了这种刻画方式。
唐僧:人生因为遗憾而变得完整
唐僧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情色彩,甚至在他出生之前,悲剧就慢慢的开始上演。父亲被贼人杀害,母亲被迫忍辱偷生,而他出生之后,则被安放在一块小木板上,随着江水到处漂流。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却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唐僧的童年没有父母的陪伴,他对于双亲的思念也总是无处安放。最后好不容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经过一系列的波折终于合家团聚,但此时他的母亲又选择了自尽身亡。面对这样的结果,悲伤之余更多的便是遗憾。
其实这样的情节也并不仅仅发生在《西游记》中,在茫茫的大千世界当中,人们的喜怒哀乐时刻都在上演。既有花好月圆的幸福美满,也有花落人亡的无尽悲伤,这些情绪都真实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共同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人间。
所以说唐僧的悲惨命运和遗憾人生,也仅仅是大千世界的一种常态,他的故事只是人间诸多悲剧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不过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也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情感色彩进行填充,喜怒哀乐的相互交织,是一个必不可免的因素。
就像《吕氏春秋·博志》中所言:“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当美好发展到一定界限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反转。比如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当年高中头名状元跨马游街,之后又和相府千金喜结良缘,可是后来却又在上任的途中遭遇不测,葬身于洪江之上。
前后两种状态的反差,难免会造成遗憾的感觉。这是由于心态上的落差,而产生的情绪共鸣,而唐僧的人生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落差当中,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他的生命中缺失了太多美好,普通人相比缺少太多珍贵的回忆。
然而《西游记》书中之所以会将情节设定成这样,其实并非完全出于剧情发展的需要,而是要体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形态。每一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心中都埋藏着各自的遗憾,没有谁的人生会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生命中不仅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时也有风雨交加的黑夜。
阳光之下(一种心境)
但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不管是晴空万里还是狂风骤雨,都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其实也如同阴晴不定的天空一样,没有人能确保自己永远生活在阳光之下,所以也就需要具备面对黑暗的勇气。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中注定会缺失一部分美好,就像大自然的昼夜交替,永远不可逆转,也无法抗拒。那么回过头来再看《西游记》中的唐僧,就会发现一个真理:拥有遗憾的人生才算完整。
浑身都是缺点的猪八戒,也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在《西游记》的取经团队当中,若要说缺点最多的一个,定然非猪八戒莫属。好吃懒做、胆小懦弱、贪财好色,他身上的毛病可谓数不胜数,在整个团队中显得是如此另类。
比如他当初因为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的事情,历来都被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堂堂天蓬元帅居然做出如此行径,属实有些丢人。而且在西天路上的时候,他也总是偷懒耍滑,遇到危险之后,往往第一个吵着要散伙。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浑身都是缺点的角色,吴承恩却用了许多笔墨来刻画。将他身上那些坏毛病全都描写的非常细致,从而与唐僧和孙悟空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反差。如果把整个取经团队比作一块美玉,那么猪八戒俨然就是表面上的瑕疵,影响了师徒四人的整体形象。
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片面地理解,因为那些绝对完美的形象虽然看起来非常美好,可是却不够真实。一件太过完美的事物,难免会给人造成虚幻的感觉,如同美丽的传说一样虚无缥缈,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而充满缺点的猪八戒,则成功打破了虚幻的状态,给整部《西游记》增加了几分真实感。
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既不可能都和唐僧一样心无杂念,也不能全部像孙悟空那样正直勇敢。总有一部分人会如猪八戒这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如此才是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世界。
一条河流当中,不光有漂亮的鱼儿和美丽的水草,同时也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杂质,时而清澈时而浑浊,没有固定的形态。《汉书·东方朔传》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生在世必须学会接受这些不完美事物的存在,比如浑身都是缺点的猪八戒,其实也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他就像绿叶衬托红花一样,在映衬着取经团队中的其他人员。
所以说他在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唐僧和孙悟空差,都是构成整部《西游记》的关键因素。假如没有了猪八戒,那么这部书就会流失很多趣味和内涵,变得不再完美。
其实在现实中也是如此,这样一个世界向来都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毕竟人的起点和经历都各不相同,所生活的环境也有着很大差距,再加上性格上原本存在的差异,因此也就注定无法站在同一条标准线上。用一把尺子量人,永远都是行不通的方式,那种绝对的完美也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所处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去找到各自生存的位置,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
而一个人要想真正在世间立足,也需要像这个大千世界一样,去包容所遇到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别人的缺点。譬如《论衡》中一句古话:
“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于道术,无所不包。”
是因为缺陷本身就是组成完美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正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也就永远无法触摸到完美的真正含义。其实真正的完美并不是无可挑剔,而是不去挑剔。允许缺憾的存在,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观念。
如同吴承恩所创作的《西游记》,其中存在的那些缺憾,反而让它显得更加完美。人世间有太多人都在追求完美的境界,但是却又总是太过苛刻,结果导致自己的格局受到限制,无法突破思维的局限性。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执着和挑剔,而是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样一个世界,真正的完美是一种没有局限性的格局,可以突破所有限制接受世间上的一切。这就是由《西游记》中的缺憾之美,所延伸出来的感悟。
结尾处的留言
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曾提出过一个这样的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主旨也就是提倡人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天地和自然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包罗万象,承载世间的万物,无论这件事物是不是真的存在缺陷,都不会将其拒之门外。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这个思维理念,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格局。因为我们挑剔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少,与其这样倒不如收起苛刻的眼光,转而用包容的态度,去接受那些不完美的事物。也只有如此,才能把自己打造的更加完美。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