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科学大院”公众号
作者:赵序茅
宅在家里的你一定没少刷剧,比如最近热播的《龙岭迷窟》~~
(图片来自:微博 @网剧鬼吹灯)
不过,这部剧也引起了网友的好奇心:剧里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比如各种怪鱼、毒虫……它们都是啥?下面我们就来捋一捋~
能撞翻船的怪鱼是什么鱼?
在第二集中,胡八一一行人来到陕西境内,但汽车车轮陷入泥坑抛锚,他们只能走水路。船到河中,突然“咔嚓”一声巨响,船身随之剧烈震动,原来是撞着河中大鱼。情急之下胡八一和大鱼展开殊死搏斗。那么这大鱼为何物?
胡八一在陕西境内,又是走水路,可知必然在黄河流域。那么黄河流域有哪些大型水生生物,可以把船打翻?
在历史上,鱼类把船撞翻的例子是真实发生过的。二战中,英国船只巴尔巴拉号和列波里特号都曾被剑鱼的“长剑”在金属船体上戳出大洞,当时船员都以为遭到了鱼雷攻击。1948年,美国的四桅帆船“伊丽莎白”号也遭到过剑鱼的攻击,船员们眼见这枚“活鱼雷”猛地照准帆船冲过来,即使想躲,也来不及了。船上的水手迅速将剑鱼捕到甲板上。这条剑鱼体重为700千克,全长5.5米,它的“长剑”就长达54厘米。
虽然黄河流域没有海洋中那么庞大的剑鱼,但是胡八一一行人乘坐的小船也没有海洋中舰船那样的吨位,因此撞翻小船也不需要那么大的鱼。黄河流域在陕西段形成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鱼类资源丰富。胡八一的船在黄河中被大鱼所撞击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是被一些稀有的种类撞击这种几率更小。从逻辑上推断,他们一行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被黄河中常见的大鱼所撞,不过,到底是什么鱼呢?
第一种可能:鲤鱼
黄河中主要经济鱼以鲤、鲫及鲇鱼为主,其中以黄河鲤鱼最为出名。黄河鲤鱼是黄河中的重要经济鱼类,适应性较强,多生于水的下层,食性较杂。在中国历史上黄河鲤鱼同松江鲈鱼、兴凯湖鲌鱼、松花江鲑鱼并称为中国淡水四大名鱼,我国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黄河鲤鱼不仅鲜美,还个头大,上个世纪60-70年带黄河中40-50斤重的鲤鱼并不鲜见。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三门峡、灵宝、洛阳、巩义、郑州及开封等地均有专业捕捞队在黄河里捕鱼,一个月一船可以捕到600~1150千克,其中黄河鲤占总重量的45%~50%,黄河河南段每年能捕捞黄河鲤鱼150吨。
那么胡八一遇到黄河鲤鱼的可能性大吗?并不大。
从时间上推断,胡八一是1950年生人,1968年来到内蒙兴安盟岗岗营子村。因此他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依旧可能遇见大块头的黄河鲤鱼,不过相比于50年代这种机会明显下降。与50年代相比,80年代初期同样的作业方式在同一季节的月捕获量每船超不过125千克。黄河鲤鱼的产量下降更为严重,年捕捞量已不足10吨。随后,黄河的不同支干流水域混进了多种杂交鲤,使得河道内黄河鲤鱼种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多种鲤鱼混杂现象,传统意义上的黄河鲤鱼越来越少。
第二种可能:鲇(鲶)鱼
如果胡八一在80年代之前过黄河被鱼撞,遇见亚洲鲤鱼的几率比较大。如果是80年代之后过黄河,船被另外一种大鱼撞的几率比较高,那便是鲇鱼。
随着黄河流域亚洲鲤鱼淡出,鲇鱼开始后来居上。黄河鲇鱼隶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称绵布浪、绵鱼,属于底栖肉食性鱼类,喜食小型鱼类及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般在岸边浅水草丛中产卵,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
鲇鱼是一种体型修长的底层杂食鱼,大口贪吃,食量巨大,在黄河这种水域广阔、食物充足且利于隐藏的地方,很容易长出1.5米——2米多长的大鲇鱼。据兰州大学高级工程师张立勋老师介绍,兰州大学博物馆陈列一条1.2米长的鲇鱼标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黄河采集到的。一条一米多一点的鲇鱼只需要两米的加速空间就可以把鱼网撞破,把人肋骨撞断。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先后对刘家峡、龙洋峡、青铜峡、天桥、壶口、三门峡库区等断面进行了水生生物资源初步调查,与历史资料对比显示,在渔获物中鲇鱼跃居第一位,而著名的黄河鲤鱼现在很难捕到。
进了蝙蝠洞 能不能杀掉蝙蝠?
在第六集中,大金牙、王胖子、胡八一掉入塌陷的土壳子,胡八一用手电指向头顶,黑压压的一群蝙蝠正在他们头顶集结,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密集的蝙蝠群,慌忙逃跑,终于甩掉身后追击的蝙蝠。
蝙蝠属于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目,大多数物种为洞穴型生物,是洞穴生物群落的优势群体。从剧中分析,胡八一他们很有很大的可能是无意中掉进了蝙蝠洞。蝙蝠洞是因为自然界中形成的天然洞穴中居住着蝙蝠群体从而得名。在中国存在的主要的蝙蝠洞有江西神农宫,杭州蝙蝠洞和河南蝙蝠洞。我国著名的蝙蝠研究专家张树义曾经在西峡山洞发现,洞中的蝙蝠在10万只以上,种类有7种。
(图片来自:微博 @网剧鬼吹灯)
胡八一等人之所以对蝙蝠充满恐惧,除了其吓人的长相,他们可能更知道蝙蝠体内病毒的厉害。目前,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21世纪冠状病毒引发的三次大型瘟疫:SARS、MERS以及此次的COVID-19,都与蝙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蝙蝠不仅是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也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可以说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库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统,蝙蝠对大多数病毒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戳:为什么携带病毒却不发病?我们专门采访了蝙蝠)。
蝙蝠仿佛是一个装满了各种病毒的潘多拉魔盒,既然如此,胡八一等人是否可以消灭蝙蝠?就像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人的疑问,消灭蝙蝠是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
其实蝙蝠仅仅是病毒的携带者,它身上的病毒无法直接传给人类,但是,人类破坏其种群、栖息地后,蝙蝠由于无家可归,和人类或者人类周边的野生动物有了密切接触,病毒在接触中发生了变异,才得以在人群中传播,因此蝙蝠不是罪魁祸首。消灭蝙蝠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不但没用,反而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病毒疫情。当年,非洲乌干达消灭了一个金矿中的十万只蝙蝠,几年后,蝙蝠又回来了,新来的蝙蝠携带马尔堡病毒的比例提升了一倍以上,紧接着,这里爆发了乌干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马尔堡出血热。事实证明,消灭蝙蝠只能增加人类的健康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蝙蝠等野生动物。因此,剧中胡八一等人没有杀害蝙蝠,而是主动离开,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此外,蝙蝠在生态环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蝙蝠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控制者,每晚可以捕食大量的昆虫。仅在北美地区,蝙蝠通过减少作物损害和避免使用杀虫剂的价值约为229亿美元/年。蝙蝠还能够最终靠授粉和传播多种植物种子,提供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自然界中,多种植物不同程度的依赖于蝙蝠进行繁殖,这中间还包括多种经济作物,如香蕉、芒果和番石榴等。
蜘蛛和毒虫究竟会带来什么麻烦?
如果说胡八一一行前面遇见的怪鱼和蝙蝠只是虚惊一场,据说在之后的剧情里,他们还会遇见两种生物,可就麻烦大了。
第一种是无数黑色的毒虫,会攻击人类。
鹧鸪哨、了尘前往黑水城,在通天大佛寺藏宝阁,鹧鸪哨发现如同黑雾般的无数黑色毒虫鹧鸪哨左臂被毒虫缠上,他打中铜锁,触发机关,流沙吞噬了毒虫。
整个自然界敢于把人类当作袭击目标的动物并不多。即便凶猛如老虎,狮子者,也不过是在极端的情况下误食人类而已。而这些“毒虫”是个例外,它们切切实实把人类当作袭击的目标。在它们的世界中,“两脚兽”和地上跑的牛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身体里流淌血液就够了。
第二种是大蜘蛛。
胡八一、马大胆等人前往鱼骨庙,在地道里走了一段,突然有人大叫称自己见到了一张鬼脸,此时密密麻麻的蜘蛛突然出现,身上的图案就像一张人的脸……
蜘蛛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捕猎的方式大相径庭。90%的蜘蛛以昆虫为食,少数蜘蛛会捕猎鸟类,蛇,蜥蜴,蝙蝠等。在45000种蜘蛛中,有13%的蜘蛛是主动出击的,接近猎物、跳跃制敌,如同八条腿的老虎。据生物学家们的统计,全世界大概有45000种蜘蛛,它们每年可以吃下约4~8亿吨重的食物。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全世界所有人类的体重的总和!对比一下,号称是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类群,鲸类每年消耗的食物大约在2.8~5亿吨之间,比蜘蛛们还要少。
这些毒虫和蜘蛛会给胡八一一行带来怎样的威胁,毒虫和蜘蛛究竟是何物种,如何防范,且听下回分解(等笔者看完后续更新~)。
只有你想不到的自然,没有想不到的剧情
《龙岭迷窟》是一部主打奇幻、冒险的网剧。在前几集的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名词生僻字、俗语土名、奇怪生物……这些背后隐藏着古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学、传说怪谈、少数民族民俗等种种玄机,在科学的基础上融入神话和想象力,让你不禁想跟着主角们一起去探索这些未知的神奇事物。
为什么大家会对片中出现的大量奇怪生物非常好奇呢?其实,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传说中也有超级多的“上古神兽”,在一些小说中我们也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神奇的生物,只不过由于是小说而不是历史记载书籍,所以对它们的真实性还有长相存在很多的怀疑,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索:比如狻猊是不是现实中的狮子?麒麟是不是现实中的长颈鹿?
不过这部剧有些不一样,所有的想象都植根于现实,无论剧中多么荒诞怪异的生物多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诸如胡八一遇见的大鱼、蝙蝠和毒虫。
地球上孕育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它们组成地球的安全网,守护着人类的健康。维持物种多样性,能够更好的降低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物种多样性越高,人类、野生动物或者驯化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
不仅如此,这些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还是人类想象力的源泉,只有你想象不到的自然,没有想象不到的剧情。可是,这些物种因为人类的破坏正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如今的黄河再难遇见给胡八一制造麻烦的大鱼,如今的山洞再也遇不到那成群的蝙蝠……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人类不仅失去的是健康,还将失去想象力!
作者为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